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大阳抬工号子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

发表于2014-07-29
         大阳乡的抬工。

    “一人撬,两人抬,三人顶,四人扛。”喊着你呼我应的号子,迈着整齐一致的步伐,扛条石抬墩子,砌地基。昨日,云阳大阳乡的抬工在高温下喊着整齐的号子,迈着整齐的步伐,翻山越岭。

    抬工号子入选市级“非遗”

    云阳大阳乡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,地处云阳县东北部,长江北岸,东与奉节县红土乡接壤,南与石门乡相邻,西接双土镇,北连桑坪镇。乡驻地距新县城80公里。

    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民间文化,大阳抬工号子体现了抬工吃苦耐劳、团结协作的精神,曾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这些号子唱出了抬工的喜怒哀乐,唱出了传统的伦理道德,反映了勤劳的人民对生活的热爱、向往和追求。

    近日,云阳县“大阳抬工号子”申遗成功,入选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“传统音乐类”代表性项目名录,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    抬工号子包括民间文学、民间音乐、民俗活动、传统技艺等门类。其题材广泛,极具地域特色、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。

    抬重物时喊号子统一行动

    中国抬工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了。抬工说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,这半点不假。

    在农村,乡间小路崎岖不平,弯道多,路面窄,交通十分不便,运输全靠肩挑背磨,往往男抬女背,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,就产生了多人合作整体用力搬移。后来由2人发展到多人,乃至128人的队形,队伍由小到大,由弱到强,所抬之物重达2吨,并把强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结合起来,以喊号子统一行动,协调步伐,这就产生了抬工号子。

    从古到今,抬工技艺、抬工号子都是通过抬工的师带徒和口耳相传的形式,一代代延续和发展下来。由方言唱出的抬工号子具有原生态民间音乐的特点,它独特的唱腔,高亢嘹亮,幽默诙谐,句式整齐,粗犷豪放,节奏强烈,旋律变化不大,听起来十分悦耳。

    囊括8项市级“非遗”

    据云阳县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,2013年,该县申报的新津船工号子、清水薅草锣鼓、大阳抬工号子、栖霞打夯号子入选传统音乐类“非遗”,高阳板凳龙入选传统舞蹈类“非遗”。

    加上2013年之前入选的亚亚戏、泥溪古法造纸、瑞兰斋手工技艺,截至目前,云阳共有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涉及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三大类。


上一页|1|
/1页